当前位置: 主页 > 上海代怀孕套餐 >

阅读的演变:从滔滔不绝到默默无语

  • 上海代怀孕套餐
  • 2024-01-26

唐之前,未有摹印之法,凡书籍皆写本,人以藏书为贵,学者受传录之艰,以手抄为勤,故其诵读亦精详。之后,印刷术普及,读书人生态随之变化。

苏轼谈及的老儒先生,“自言其少时欲求《史记》《汉书》而不可得,幸而得之,皆手自书,日夜诵读,惟恐不及”,感慨“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,日传万纸,学者之于书,多且易致如此”。此话实则借他人之口,述己之想法,李日华《紫桃轩杂缀》可佐证之:“东坡自钞两《汉书》,既成,夸以为贫儿暴富。惟手写校勘,经几番注意,自然融贯记忆,无卤莽之失。今人买印成书,连屋充栋,多亦不读,读亦不精。书日多而学问日虚疏,子弟日愚,可叹也!”如同今人将不读书推诸手机的干扰,朱熹则将读书不认真,归结于印本的易得:“今人所以读书苟简者,缘书皆有印本多了。如古人皆用竹简,除非大段有力底人方做得,若一介之士如何置?”魏了翁《鹤山先生大全文集》也有今不如昔之说:“书之未有印本也,士得一书则口诵而手抄,惟恐失之,其传之艰盖若此。惟传之艰,故诵之精,思之切,辨之审,信之笃,行之果。”

印刷术发明之前,主要为听觉的口耳相传,训诂句读皆由口授,若不从师,无从写录;印刷术发明之后,从滔滔不绝,转向默默无语,转向以视觉的静态阅读为主,彼此不能通话之人,可以交流。一册在手,适宜自学,然朱熹仍要求学生自幼养成朗读习惯:“要读得字字响亮,不可误一字,不可少一字,不可多一字,不可倒一字……要多诵数遍,自然上口,久远不忘。古人云‘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’,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。”印刷文本替代之前,主要依靠大脑与记忆方可完成的知识存储,随介质的变化,顿使获取变得便捷,分享范围扩大,由此引发知识形态的变革,以及对于世界认知方式的变化。尔欲解其惑,必先解其因,印刷媒介的流行,在跨越时空所限的同时,也动摇了传统意义上的权威,是人类第一次的传播媒介转化。

媒介即讯息,新媒介塑造新环境,带来新感知,导致新文明的产生,印刷文字宣告口耳之学的终结。阅读即生活,生活即阅读,阅读不再是一个专属的活动,而是全面的泛在化,可融入一切行为中。所谓无师之学,不学有术,实则后生晚学开卷了然的自学成就。纸媒阅读自带深度思考属性,思维以跳跃的姿态,在大脑中勾勒抽象概念的轮廓,并架构起概念间的桥梁。之前的抄本只录经典而不能及,印刷术发明后,诗文医学大量刊行,社会文化风貌因此呈现出新的景观。

孤本秘籍,传之天下,学者易于得书,由此也带来博与精之争,戴震尝言:“君子于书,惧其不博也;既博矣,惧其不审也;既博且审矣,惧其不闻道也。”书多而世不知重,以致阅读者与购买者分离,人多束书不观,藏书观念已不同于往昔,藏之者只为观美而已。

纸本的静态阅读,发生于具体空间中,外显于身体姿势上,如电子屏幕阅读时代出现的“低头族”,纸本阅读时代多为“书虫”形象,默默地啃着书本。技术易变,人性难变,阅读方式变,内容未变。(介子平)


参考资料

猜你喜欢